前陣子,我受邀到吳淡如人生商學院錄製Podcast節目,分享《思維的良率》我的第二本書。
記得吳淡如院長在介紹我的時候,稱呼我為「激勵講師」,這個頭銜讓我嚇了一跳:奇怪,我怎麼不知道,自己是激勵講師呢?
後來仔細想想,這幾年,我在企業授課輔導,主要著重問題分析、解決PJ法、流程創新與改善、創新五大修煉等。
這些項目本質上都是一種組織變革,既然要變革,就需要激勵同仁,做思考與思維的轉變。
* 延伸閱讀:EP343【吳淡如X彭建文】彭建文跟台積電學持續改善方案
這樣說起來,還真的常常需要擔任「激勵講師」呢!
主管有願景,執行團隊卻不想動
而這件事,讓我想起了輔導企業的一段小故事:
有家立志成為「業內台積電」的公司,因緣際會找上了我們品碩創新管理顧問公司來做輔導,希望我們協助建構持續改善文化的DNA。
當時,第一期培訓成員約30位,我們把成員們分為5組,學習系統性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(PJ法)。
開始輔導時,我就發現多數組員的表情不妙:大部分組員好像都是被逼來的,一臉心不甘情不願。
有一位學員就明白表示,平時工作夠忙了,還要來參加輔導,簡直是增加工作負擔。還有一位學員私下來跟我說,他的團隊其實並不想做改變,因為現況很穩定,改變也不一定會更好。
他還說,之前公司做過其他專案,做得也不太順利,許多學員都在忙著應付各種專案,整個團隊動能低落。
我相信,團隊動能低落,不只是單一企業的狀況。
這十幾年,我在兩岸企業輔導,就看過很多動能不強、沒有熱情的企業。尤其在剛放完農曆春節、重新開工的現在,如何消除團隊障礙,讓團隊有前進動力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
4個技巧,激勵團隊動能
回到剛剛提到那家公司的例子,後來,我們安排了兩天的工作坊,透過以下4個技巧,激勵團隊組織動能。
1. 自我定位同心圓:由內而外驅動力量
「自我定位同心圓」是一個凝聚團隊的小工具,可以用來驅動內在力量。這個同心圓的運作方式是由內而外地問「Why、How、What」。
舉例來說,團隊成員可以運用3個提問與回答,自我定位思維:
- 在團隊中,你想成為怎樣的組員?
Why (定位):我想成為組長有力的助手 - 針對這些問題或挑戰,對策原則有哪些?
How (原則):主動協助組長工作,擔任副組長,跟在組長旁邊學習 - 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或挑戰?
What (細節):組長認為我的能力不夠
透過自我定位同心圓,由員工自己從內部驅動力量,散發學習的動能。
2. 讓員工主動參與:提供誘因
在組織中,每個人的工作都很繁忙,如果還要再額外做其他的專案,必須提供其他誘因,例如:只要做這個專案,部分營運工作可以移轉給其他同仁分擔。
或者是,一旦這個專案成功,團隊成員就可以有額外的獎勵。畢竟這都是專案成員額外貢獻時間來完成的專案。
另外,任何一個專案開始之前,一定要跟團隊成員充分溝通,如: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?這個專案對組織有什麼樣的效益?建議可以舉辦團隊共識工作坊,在開始前充分溝通,讓整個團隊成員對於此專案有一定的共識與凝聚。
3. 讓員工擁有成就感:績效、公開表揚
記得之前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,每年都要做持續改善專案(CIT活動)。
有一年,我在持續改善專案得到第一名,隔天公司信件就寄出比賽名次名單,我也陸續收到很多同仁寄來的感謝信件,那剎那間,真的會感覺一切的辛苦都有所值。
這些專案與比賽名次,雖然沒有直接與績效掛鉤,但主管都看在眼裡,不只能為印象分數加分,有時也會成為當年度績效的額外給分。
先前輔導過的另一家企業,則是會在專案競賽結果發表後,開放同仁讓家屬一起來公司,見證同仁的競賽成果和榮耀。
這樣子的效果真的很好,不是多花錢就可以買到,而這樣子的記憶,在員工的心裡,一輩子都會被回憶與流傳。
4. 讓員工感受到成長:運用提問引導啟發
專案是很棒的學習場域,但不能只叫同仁做專案,卻不給任何資源。
指派專案,同時提供必要技能與資源,才能讓同仁感覺到自己有所成長。
一般來說,我們會把要完成專案應該具備的技能列出來,同時表列專案成員現階段具備的技能,兩相比較,就可以發現一些缺口。
這個時候,組織或部門負責窗口,必須尋找這些缺口的學習資源,讓成員可以在專案的過程中學習與成長,並且完成此專案。
要讓團隊有前進的動力,必須學習消除團隊的障礙,因此每個團隊都要認清,團隊或組織中有哪些障礙妨礙了前進,必須把這些障礙一一排除。
過程中,團隊組長可以運用提問引導,持續與團隊成員對話,啟發成員們持續透過他們的方式克服困難,進而團隊合作在過程中成長。
激勵文化需要耐心培養
任何一個組織、團隊的領導者,都可以學習這篇文章提到的激勵團隊動能技巧,我相信團隊會慢慢改變,也許一開始不那麼快,但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,團隊的動能就會慢慢被激活起來。
* 本篇文章發表於《商業周刊》彭建文專欄:高層滿有願景,團隊卻「不想動」?台積電前主管:驅動組織有4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