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/ 彭建文
- 「不要自我設限,要突破框架才有成功的機會。」你是不是經常聽到這句話?難道自我設限的人就不會成功?本篇文章將分享2個因為「設下限制」反而成功的故事。
我想問大家:你認為台積電是一家「創新」的公司嗎?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答案是「肯定」的。
記得當年,我在公司要推動創新的活動時,主管說過:台積電還是一家「製造」公司,因此我們的創新必須在一個框架中推動,這個框架可能是紀律。
在框架內,任何創新都可以。例如:提升例行事務的效率、找到提升品質的方法,都是創新。
現代人很常聽到「不要自我設限,要突破框架,才有成功的機會」但實際上我的經驗告訴我並非如此,更多的是在有意識的自我設限下取得成功。
自我設限故事(一):不上市上櫃的企業
幾年前,我跟一位企業家,在一次聚餐中聊了許多。
其中一個話題讓我至今印象深刻,他的公司成立快30年,堅持不上市不上櫃,從公司一成立,創辦人就做這樣子的「自我設限」。
最近幾年,公司成長非常快速,接手的二代仍堅持不上市不上櫃。從表面上來看,是失去了向大眾籌措資金、吸引人才的管道。
但我們看得更深遠些,能夠發現為了維持這個「限制」,公司得強迫自己做很多事,而這些事恰好是發展的重要養分。
例如:因為這層限制無法取得龐大的資金,因此當每年有盈餘時,一定要保留更多現金以備不時之需;就著麼堅持幾年下來公司的資金非常的充沛,不管進行任何投資,幾乎都沒有向銀行借過錢。
同樣的,這家公司也因積累了充沛資金,給員工的薪資待遇,在業界也是中上水準。為了吸引更好的人才,公司亦非常重視企業文化、員工福利,很多員工都是透過內部同仁介紹進來的。
這個「不上市上櫃」的限制,成了激發公司另一個層面實力的助攻。
自我設限故事(二):專營一間診所的醫師
另外一個故事,是我的中醫師。他大約70歲,個性上比較沒有耐心,平常在治療時話都不多,但是他的專業技術真是非常厲害。
我很好奇擁有這麼厲害的醫術,怎麼沒有擴大經營?於是我向他提問:
「醫師,你的醫術那麼厲害,為什麼你沒有開很多的診所,擴大營業找其他醫生來協助,這樣也可以協助更多的病人?」
醫師笑了笑,告訴我這些事:
- 「我從年輕的時候,就很了解自己的個性;我是一個不容易跟人相處的人,而且個性非常急,只要我看不慣就可能會罵人。」
- 「另外,我對專業技術很著迷,因為了解自己的個性,所以在30年前就跟自己說,我只開一家診所,專注三個領域:婦科,針灸與小針刀。」
- 「我專注在這三個領域,而且這每一個領域,我希望每年都持續精進。我也不做廣告,根據病友的體質,給予個別的醫療計劃,讓病人獲得最有效果的治療,期待透過病人的口碑相傳。」
- 「因此,我把每一個病人,都視為可以帶來5個病人的機會。現在回想當年的設限,讓我我更加的努力,更加競競業業,更加的資源專注。」
在《小,是我故意的》這本書中,有一些概念跟我分享的這2個故事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都是「在經營路上不求快,只求持續穩健的改善跟成長。」
最後我們來聊聊關於不自我設限的結論。經營公司、跟經營個人是一樣的,很多東西「快不一定好」,與其冒著無法承受的風險一昧追求快速成長,不如追求「持續且穩健」地改善與進步更為踏實。
重點是,你每年有沒有持續設定自己要成長跟改變的目標?這才是成功真正的關鍵,而非自我設限與否。
目標有時候不用大,只求徹底實現;在穩定中求成長,一步步前進,不怕慢、不要停,遠方的成功之門,就在那裡等你!
* 博客來書籍介紹:小,是我故意的:不擴張也成功的14個故事,8種基因
* 本篇文章發表於《商業周刊》彭建文專欄:自我設限才會激發超能力!怎麼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