員工被動,持續改善活動沒效果?3個關鍵能力,提升員工當責精神

團隊合作與持續改善討論場景,員工展現跨部門協作與向上溝通能力

作者 / 彭建文侯安璐

這幾年,我很榮幸擔任中衛發展中心「全國持續改善」評審的角色。今年的評審作業從8月展開,因每天只能評鑑兩家企業,第一天的行程安排是上午前往苗栗銅鑼的一家公司,下午再到彰化的另一家公司。

接下來我將用這段經歷,說明員工具備當責能力時,將能驅動企業獲得強大的當責文化。

根植企業的持續改善精神

上午的評鑑提早30分鐘結束,距離下午13時50分的下一場行程還有一些時間;幾位同行的老師吃飯很快,我們便請司機提早接我們,先到彰化的公司稍作休息。

當我們於12時40分抵達後,想著是否能提早開始評鑑,便請窗口聯繫該公司。沒想到僅過了5分鐘,就收到回覆表示可以提早開始。

當我們於13時5分抵達時,公司的主管們已經在大門口迎接,展現了對此次評鑑的高度重視。更讓人驚訝的是,他們已經迅速調整了行程表,將原定13時50分開始的評鑑提前到13時10分,並延長至15時30分結束。

這樣的舉動令人印象深刻。許多人可能會覺得調整行程表是為了配合評審,不算什麼,但這家公司不同,他們的同仁主動提出並執行調整,充分展現了強大的執行力和彈性應變能力,這正是當責文化的具體體現。

這個小插曲深深打動了我,它不僅反映出執行力和應變力,更彰顯了他們內部已經根植的當責精神,這也正是我在推廣持續改善活動PCIT(Professional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am)時,一直強調的重要核心。

在最後的講評環節,我特別提到這件事,稱讚他們的當責文化;他們的主管也回饋說:「原來持續改善活動的推行,竟能帶來這麼強大的當責文化。」

當責文化的3大關鍵能力

這次的經歷再次讓我深刻感受到,持續改善活動不僅是一種管理工具,更是能深入影響企業文化的重要方法。它的核心在於打造當責文化,讓每個人都願意主動承擔責任。

然而,大多數企業主管並不清楚,為什麼推行持續改善活動可以創造當責文化,甚至有許多失敗的案例。

根據我們輔導企業導入持續改善活動的實際經驗,成功的當責文化建立,關鍵在於以下三個能力:

1. 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

不是員工不願意當責,而是缺乏當責的能力!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時,他們自然無法承擔責任。

因此,透過持續改善活動,讓員工學會有系統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,是建立當責文化的第一步。

2. 跨部門整合與協作的能力

許多問題涉及多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,這往往讓問題卡關,讓老闆覺得員工缺乏當責精神。跨部門協作的能力,可以幫助員工學會協調各部門的資源與矛盾,並共同完成目標。

持續改善活動採用「以戰代訓」的方式,讓學員在實際專案中練習整合資源、解決問題,進而改變整體的工作文化。

3. 向上溝通與目標對焦的能力

企業內部總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,但每個問題的優先級並不相同,解決問題也需要成本。因此,身為職場中的高效能工作者,懂得向上溝通並對焦重要目標,是至關重要的能力。

華人社會普遍缺乏這種能力,但透過持續改善活動的步驟設計,能讓學員逐步養成清楚對焦利害關係人期待的習慣,確保「做對的事」。

優化持續改善文化並培養當責精神,不僅是提升企業運作效率的關鍵,更是推動公司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基石。

當責文化能讓每位員工主動承擔責任,創造更具彈性與執行力的團隊,進一步助力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實現長期穩定發展。

本篇文章作者

彭建文

專欄作家、暢銷書作者及品碩創新執行長,前台積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。帶領認同台積電DNA的講師群,以「國際PJ法™」陪伴企業組織變革。

本篇文章作者

侯安璐

資深夥伴與創新突破教練,擅長以「人」為原點,透過互動與問答提升學員能力。身兼品碩創新的「執行長室顧問」,協助完善企業輔導專案。

* 本篇文章發表於《商業周刊》彭建文專欄:讓員工自主動起來!企業打造當責文化的3個關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