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/ 彭建文
- 績效不佳的情況往往源於缺乏解決問題的核心思維。彭建文老師提出3種破框思維,幫助團隊提升協作效率、找出問題根源,就能提升工作績效。
前陣子,我輔導一家公司時,碰到一個卡住的專案。A產品有不良品的問題,但原因始終查不出來。專案小組一共有6個人,來自不同部門,他們其實很認真,花了很多時間做實驗,試圖找出問題。
其中一個品保工程師跟我說,他們開會時猜測問題可能出在研發階段,但沒有證據證明是研發的問題。為了洗清生產或品保部門的責任,他們做了很多實驗,結果幾個月過去了,專案還是沒進展,團隊也快失去信心了。
這種情況真的很常見,每個部門都覺得問題不是自己的,甚至有人連證據都懶得找,就直接把責任丟給別人。這樣推來推去,問題怎麼可能解決?
用高效能思維解決問題
我先問他們:「假設你們真的能證明問題出在研發部門,他們就會承認嗎?那如果不是研發的問題,你們又不找研發部門討論,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?」
這時,大家開始靜下來思考。我接著說:「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什麼?是做對的事,然後把它做好。」接著,我補充:「如果在過程中方向錯了呢?這樣不就浪費更多時間嗎?解決問題需要有『高效能』的思維。」
接著,我問組長Sam:「你覺得在找問題根源的時候,什麼才是對的事?」他想了一下說:「應該是找到真正的原因吧。」我再追問:「那你覺得,一開始應該找誰一起討論?」這時他突然恍然大悟:「對喔!一開始就應該把研發部門的人找來一起討論,這才是對的事。」
解決問題的3種破框思維
我對他們說:「你們真的很努力在解決問題,但實際的做法卻是埋頭苦幹,這樣行不通啊!尤其這個問題這麼複雜,必須要運用3種思維,才能真正找到解決的方向。」
接著,我分享了這3種關鍵思維:資源思維、主動思維和破框思維。
1. 資源思維
「首先,除了你們專案小組,還有誰懂這個領域,能提供專業意見?就我所知,其實生技部門有一位主管對這個領域很熟,但你們完全沒有找他請益。」
2. 主動思維
「雖然表面看起來你們很主動、很有幹勁,但其實我並不覺得。因為每次都是總經理叫你們開會,而不是你們主動向總經理更新進度。」
「你們想想,是主動匯報專案進度,有問題就一起討論好,還是被動等總經理來問比較好?這兩種方式,對總經理來說印象可是完全不一樣的。」
3. 破框思維
「你們一直認為是供應商的零件出了問題,但我想問,公司內部就完全沒可能有問題嗎?跳脫既有框架去思考,往往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線索和解決方案。」
當我把這3種解題思維分享給他們後,原本低落的士氣明顯改善,團隊的信心重新被點燃。他們開始意識到,問題並非無解,只是需要換個角度去思考。
其實,很多時候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,改變既有的想法,就能發現新的突破口,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* 本篇文章發表於《商業周刊》彭建文專欄:積極主動的人,也可能績效不好?前台積電主管:缺乏「破框」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