團隊無法接受改變?運用2個方法,突破「不可能改善」的思維盲點

企業管理者與團隊參與會議,討論產能提升與流程改善方法

作者 / 彭建文

在企業中,當團隊面臨改善挑戰時,常常因為習慣性的思維框架,導致無法接受改變,最終停滯不前。

最近在我的公司開會時,我的同事Ellie分享了近期工作上最開心的事:

她與資深講師Jacky老師輔導了一家電機廠,他們希望公司培育關鍵人才並推動《PCIT持續改善文化》。當時Jacky老師透過兩個具體方法,幫助學員打破「不可能改善」的思維盲點。

這段經驗再次證明,當我們運用有效的方法引導團隊改變思維時,改善的可能性便會大大提升。

1.從信念入手,挑戰「不可能」

這家電機廠有一個單位遇到很特別的情況,他們想改善某個製程的速度,卻遭遇很大的挑戰。

團隊成員中,有人堅持這件事不可能,因為生產材料必須有8分鐘的冷卻時間。然而,因為時間太長,導致後續產生許多問題,讓他們想改,也不知道從何著手。

Jacky老師提出的第一個方法,就是挑戰團隊的固有信念。

他告訴學員:「人類從沒有手機到有手機,都是帶著相信往前走。所以你們要先相信『一定能改善』才能繼續討論這個問題。」

這句話立即打破了學員的心理障礙,讓他們先是愣了一下,然後開始低頭沉思。這時他們從「無法改善」的狀態轉向「可以試試看」。

接著,Jacky老師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:「首先,先找標竿學習。其他模具的冷卻時間通常是多久?」學員回答是2分鐘。

這一比較促使他們開始重新審視冷卻過程中的變因,並探討是否可以透過技術或材料改進來縮短冷卻時間。

2.跳脫框架,探索新解決方案

Jacky老師的第二個方法是幫助學員跳脫傳統框架,探索更多可能性。

他問學員:「如果今天找到辦法,把8分鐘縮短一半變4分鐘,產能是不是就能增加一倍?要達成這個目標,會有什麼變因?」

這個簡單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員的思考,還讓他們開始討論是否可以透過改變材質、調整設備參數,甚至重新設計流程來達成這一目標。

這樣的跳脫框架思考方式,促使學員不再局限於既有的技術條件,而是開始從全新的角度思考如何優化流程。

最後Jacky老師說:「這才是『改善』最有挑戰、也最有成就感的地方,歷史上那些不可能的事情,就是這樣想出來的。」

Ellie看到學員們從一開始的消極,逐漸轉變為積極地提出新想法,她感到非常驚喜。這樣的心態轉變,是從不可能到可能的關鍵一步。

突破思維盲點,迎接改善機會

這兩個方法最終幫助學員突破了思維盲點,開始相信改善是可能的。

Ellie發現學員們就像是被點亮了思維,開始思考各種可能性。一談到改善製程後的效益十分巨大,大家也跟著興奮了起來,主動跟Jacky老師說,下一次會帶更多的數據及材料來請教。

「現在想的方法,一定要跟原來的不一樣,改變思維,才可能看見新答案。」

當學員可以從輔導的過程中被打開視野,開始想解決問題的不同視角,改變跟進步才真的有可能發生,我突然想起那一句老生常談,「你是因為看見而相信,還是因為相信而看見?」

「相信」是第一步的關鍵,但「相信」需要系統性的引導及方法論支撐,才能看見可能。

思維,是改變人生的利器

聽完Ellie的分享,我也想補充自己的見解。

這幾年,我在企業輔導時,時常告訴學員這個觀念。公司找我來輔導,就是藉由顧問的引導,以及系統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論,紮實的協助同仁解決問題,也打開學員的思維框架。

我記得唸研究所時,一位教授講過一句話,影響我非常深:「改善方法以分寸進,改進系統以成步進,改進思維以倍躍進」,這句話直到現在,無論是企業輔導、做人做事方面,我都以此當作信條。

最後,我想分享史蒂芬.柯維(Stephen Covey)的一句話:

「『思維』是我們的見解、理解、詮釋世界的方式,若是只想改變一下人生,在行為上努力就好了,可是想做出脫胎換骨的重大突破,就要在『思維』上下功夫。」

本篇文章作者

彭建文

專欄作家、暢銷書作者及品碩創新執行長,前台積電營運效率部門主管。帶領認同台積電DNA的講師群,以「國際PJ法™」陪伴企業組織變革。

* 本篇文章發表於《商業周刊》彭建文專欄:產能怎麼提高?凡人改善方法、高手改變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