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曾在一家大型製造業進行企業輔導,主題是專案管理。課間休息時,一位學員來找我請教。
他說自己是行政部門的主管,老闆經常在商業雜誌上看到某家公司經營管理出色、營運績效卓越,歸功於某套系統,於是就會找他討論能否引進。如果是他熟悉的領域,他能很快回覆老闆;但對於未曾接觸過的,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評估可行性。
我問他:「你還記得剛才課堂上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討論專案的開端,包括專案目標、專案限制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嗎?」他點點頭說:「老師,您分享的利害關係人矩陣,是將所有利害關係人依照關注程度和權力大小分成四大類,然後逐一進行訪談。
但每當我接到專案時,我也會多問老闆幾句,確定他的想法後再開始規劃,可心裡總是不踏實,擔心專案失敗該怎麼辦。」
運用「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」
我想了想,問他:「你聽過『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(FMEA,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)』這個方法嗎?通常它用在新產品的開發或產品改良的前期評估中,但我也將它應用在專案的前期評估上。這個方法的核心是,先假設可能的失效情境及其成因,然後針對每個情境進行分析,最後再思考補救措施。」
接著我舉例說明:「比方說,假設電腦硬碟故障。它最大的影響可能是資料全部遺失,而補救措施則可以是將資料備份在雲端,或定期備份到其他硬碟中。」
看到他有些茫然,我取出一張紙,簡單畫了一個表格,並在表上寫下「失效模式」、「影響」和「補救措施」三個欄位(如下圖):
1.失效模式
我接著說明:「以電腦硬碟故障為例,這就是一種『失效模式』。一旦發生故障,『影響』就是硬碟裡的資料全部遺失,這個結果相當嚴重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,『補救措施』就是將資料備份到雲端硬碟中。」
如果是新產品的開發,「失效模式」可以按照5M1E架構進行分析,涵蓋6個面向:Man(人員)、Machine(機具)、Material(材料)、Method(方法)、Measure(測量)、Environment(環境)。這樣可以更全面地考量可能的失效原因。
不過,因為他負責的是行政單位,我建議他使用4W1H架構:Who(人)、What(事)、When(時)、Where(地)、How much(錢)五個面向來進行分析。
以導入行政系統為例:
- 人的部分:可能出現人員培訓不足、缺乏專業技能,或是專案期間負責人離職的問題。
- 事的部分:政策變動、法規調整或組織結構改變,都可能影響專案進行。
- 時的部分:可能因排程不合理或無法及時調整,導致進度延遲。
我抬頭看著他,問:「跟得上嗎?」他點點頭,表示理解。
2.影響
我指著「影響」這個欄位,解釋道:「接下來,根據剛才列出的各種失效模式,寫出它們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。
比如,如果人的部分出現問題,影響可能會表現在專案執行困難、溝通不良,進而影響到整個專案的進度。」
3.補救措施
我指著最後一欄「補救措施」,解釋道:「針對人的部分,可以建立知識傳承機制,並定期進行培訓,以提升團隊的整體技能。其他可能的失效模式也可以逐一列出相應的補救措施…」
最終,這張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表就完成了(如下圖):
掌握風險,提升專案成功率
隨著表格完成,我看到他臉上的表情發生了變化,本來深鎖的眉頭逐漸舒展,顯得輕鬆不少。
我說:「你看,專案可能出現的失效狀況你都考量到了,也清楚知道每種情況可能帶來的影響,甚至還準備了補救措施。如果有些影響太大,甚至暫時沒有有效的補救措施,你就可以和主管討論,看看是否有其他解決方案,或者是否應該重新評估專案的可行性。這樣一來,你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專案的成功機率。」
他抬頭看著我,笑著說:「老師,你應該是我見過最會設想的專案經理了!這個方法真的是太實用了。」
我也笑著回應:「其實我是一個風險承受度很低的人,簡單來說,就是個膽小鬼。所以我總是抱著『最悲觀的打算,做最充分的準備,帶著最樂觀的心態來執行專案』啊!」
當老闆或客戶問你可行性時…
我見過許多中階主管或專案經理,當面對高層或客戶的需求時,因為害怕失敗,往往依賴過去的經驗或潛在風險作為理由來拒絕。但當這些需求未獲得積極回應時,高層或客戶可能會認為:「你連試都沒試就說不行,是不是在敷衍我?」
在這種情況下,「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表」能派上用場。透過這個工具,你可以客觀地分析並評估專案的可行性,詳細說明在執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狀況,讓老闆評估是否值得推動這個專案。更進一步,這樣的分析甚至能幫你爭取到額外的資源支持,從而有效提高專案的成功率。
* 本篇文章發表於《商業周刊》彭建文專欄:老闆問做不做得到?一張表讓你回答更有底氣